輪作制度係依氣候、環境、土壤、水資源、勞力、資金以及作物生產量與收益情形而定,雲嘉南地區,稻田輪作制度非常複雜,以往以灌溉方式區別為雙期作田;一、二期單期作田;三年二作及三年一作水稻之輪作方式,輪作作物種類變化很大,在民國60年以前以甘蔗甘薯與水稻為主之輪作制度,自民國63年以後,政府加強稻米生產,設立糧食平準基金,提高稻米保證收購格,稻米生產逐年增加,造成稻米生產過剩,雜糧生產相對地急速減少,另由近年來國內畜牧及養殖業發達,雜糧進口激增,玉米、大豆、高粱、小麥、大麥等由民國60年進口191萬公噸至76年增加為756萬公噸。為平衡稻米生產過剩,因應國內外市場需要,調整土地生產結構已成為當務之急。民國67年起,政府分別在雲林、嘉義及台南等地辦埋水稻與旱作輪作制度試驗,探討水稻與旱作物輪作後土壤理化性、土壤肥力,作物病蟲害相,田間雜草相以及作物生產量與收益等之關係,經試驗結果顯示,在水稻雙期作田第二期作改種旱作之輪作制度最好,輪作田則斟酌水資源之供需,一期或二期擇一輪作旱作之方式較佳,並宜逐年採用不同輪作物進行,以保持地力。在上述輪作制度下可供選擇種植之水稻品種有台南9號、台農67號及早熟稻台梗1號等,旱作方面,大豆春作可用高雄8號或高雄選10號,夏作採叫台南選1號或台農15號;高粱有台中5號;玉米有台南17號、台農1號及台農351號等均為豐產品種。稻田輪作必須依季節選擇適當作物及品種,才能獲得最大收益。

台南區自民國73年實施稻田轉作後,稻田利用形態改為一年三作的輪作方式,五年來稻田轉作農民已發現玉米、高粱生長越來越矮,地力有減退現象,依據75~77年同一土地三年輪作制度試驗顯示,連續三年轉換旱作物,土壤pH值由5.8降至4.6,有機質由1.39﹪降至0.77%,有效性磷、鉀含量雖大幅增加,但因土壤酸化影響有效性磷、鉀吸收,另一試驗證實水稻與豆科作物或綠肥輪作,可維持地力,增加作物產量與收益,今後稻田轉作需配合輪作制度進行轉作,以一年一作水稻與綠肥或豆科作物輪作方式,維持地力,使稻田獲得最大生產力及持久性收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