詔安里
詔安厝即今詔安里,面積1.92平方公里,本鎮排名第二十,可說是非常小的一個里,也是本校學區最小的一個聚落。
詔安厝又稱戰厝,相傳日據初期,臺省未靖,地各抗日運動風起雲湧,詔安厝人亦因抗日而被屠村,屠殺地點位玉豐要進入詔安厝入口處左側山崙之上,而因此地曾有戰事發生,故人稱戰厝。現該小山崙之上有一廢棄舊屋,傳因鬧鬼而遷移,或許與日軍大屠殺有關。不過本地許多文史工作者,一至認為戰厝是詔安厝連音快念而來。
詔安的開庄祖先李成萬,他來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,所以他開墾的地方就叫詔安厝,詔安人是歸化福佬人之客家人,我們稱之為「福佬客」。一般人均以為祖籍福建者即為福佬人,祖籍廣東者即為客家人,其實不然。福建省西部有些地區是與客家人混居之地,如汀州府永定縣、漳州府詔安縣;而廣東省亦有福佬人與客家人混居,如潮州府潮陽縣、惠州府海豐縣、陸豐縣。我們要分辨是否為客家人,可從一些蛛絲馬跡尋起:
1.傳統建築
客家建築因宗法觀念極強,表現在居住形式上,產生了長幼有序及平衡對稱的概念。所以客家建築往往以中軸為尊,即正廳部分屋頂最高,向兩側遞減;護龍型式也是由前而後依序提昇,並且兩側對比,左右護龍相互對比。
2.風水地理
住宅前設有前院及圍牆,大戶人家則前建有半月池(風水池),後建有花胎。
3.崇祀祖先
正廳祭祀空間往往將公媽牌置於正中央(福佬人則移至右側),牌為木造大牌,上書歷代祖先考妣名諱,左右上下按先後分列。
4.敕封孺人
公媽牌上祖先女性名諱加上孺人榮銜,據傳宋末有粵籍婦女救駕有功,蒙皇帝敕封孺人,即
廣安張家祠神牌上有孺人字樣
七品夫人,於是客家婦人乃以自稱孺人為榮,公媽牌上之稱呼即以表示尊崇。
5.其他
公媽牌下方是否有龍神祭拜,公廳兩側是否有棟對,郡縣堂號是否放中間,祖先宗族名字是否照字輩排列等皆可列入參考資料。
現詔安厝尚有曾姓、陳姓兩大宗族,李姓聚居於保安宮後及其左側一帶;陳姓聚落位保安宮右側;曾姓散佈在廟前一帶,各建有公祠及鑿有古井,且李、陳兩大宗族尚有完整之傳統三合院古厝留存。保安宮左前方有幾戶張姓人家,廟前正對面亦有開雜貨店之謝姓人家,南端出庄處有鄭姓兩戶,新科縣議員鄭清霖祖居於此,不過這幾戶都是詔安厝形成聚落後才遷來。
曾姓一族繁衍至今,人口及戶數已為詔安各姓之冠,其舊公厝在今廟右前方,然因族繁地小,有一系遷至廟東北角一帶,後族親日眾,乃由曾周岸先生於民國78年首倡建一新公祠。於是新公祠(一、二鄰)這邊便稱「新曾」;舊公祠那邊稱舊曾,雖有新舊之別,但源屬同脈,故曾姓一族每有婚嫁,均須至新舊公祠祭拜。